南华岔河婚丧嫁娶习俗

日期:2020-10-09 来源:楚雄州非遗视频资源点击:9777 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一、婚礼习俗

岔河男女青年订婚较早,完婚一般要遵循相亲、说媒、订婚、迎娶、回门的礼仪程序。

相亲是指为未见过面的男女提供见面的机会;说媒是指相亲后如果双方中意;由媒人作为婚姻中介人进行说媒。订婚也称“吃定酒”,是经媒人和双方家长商定日期,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肉和订婚礼品到女家,宴请女方家长和长辈,商议结婚事宜。自吃订酒之日起,男女双方即属未婚夫妻,不得改变反悔。迎娶,即双方到达婚龄,经双方家长多次协商,择定婚娶吉日,期至,双方均杀猪宰羊,宴请宾客。

结婚当天,新娘梳妆打扮、穿戴整齐,媒人、伴郎等迎亲队伍到新娘家,当天天黑时将新娘迎娶到新郎家(历史上新娘出嫁时还有哭嫁的习俗)。新娘进村时,燃放爆竹,众人簇拥新郎新娘到喜神前站立,由毕摩(或婚礼主持人)(本地没有毕摩,一般到外地请)念诵《成亲经》,念毕,新郎、新娘用手勾松毛,新娘将上面三个勾散,新郎将下面四个勾散,意为夫妻和睦。接下来,新郎、新娘喝红酒,喝后将酒喷到对方的的身上,谁先喷到对方的身上,就由谁当家。最后新郎、新娘到楼上灵牌前跪拜祖先,之后拜堂。当天晚上,新娘由伴娘陪宿,舅舅家及送亲队伍住在三天前搭好的青棚内,亲朋好友喝酒,在青棚外跳脚直到天亮。第二天早上为正客,天亮时开始爬油杆(选一根根部直径为20厘米,长为10-15厘米左右的青松树,去其皮,抹上猪油,栽于新郎家的院子内,油杆顶部挂有一壶酒和一块肉,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来爬,爬杆者必须是身强力壮、行动灵敏、善于攀登的人,爬杆时请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围着油杆歌舞呐喊加油,直至爬杆者将油杆顶部的酒和肉拿下,歌舞呐喊方停,壶和肉意为女到男家“福如天降”)。爬杆结束后,新娘由媒人陪伴端酒认亲。吃早饭时第一桌为压席人,压席的8人由舅舅家及送亲人组成,他们要吃到所有客人吃好才能结束。第三天午后,新郎随新娘和伴娘往岳父家回门,新娘回门期间,新郎新娘需到女方亲戚家中去“认亲”等。

彝族有招赘的习俗,或称“上门”或“招姑爷”。彝族婚后夫妻不睦,可以离婚。离婚若系男子先提出,女子除可得自订婚之日起的全部彩礼外,尚可分得男子部分家产,若系女子提出,则只能空手回娘家。

彝族离异或丧偶,可再婚,再婚不受干涉。

彝族实行小家庭制。家庭成员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。男孩子长大娶妻后,除幼子外,一般与父母分居,自立门户,自耕田地谋生。彝族有强烈的宗族观念,同宗的人以“家人”自称。每逢婚丧、盖房或重大农事活动,均互相商量,互相支持,不计报酬。遇到天灾人祸,更是阖族无偿援助。

二、丧葬习俗

古代彝族盛行火葬,遗体火化后,或燔扬其灰,或装在陶罐中安埋。

彝族的丧葬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两种:正常死亡的人埋在祖坟所在的墓地,而非正常死亡不能埋在祖坟所在的墓地。

彝族的丧葬仪式与汉族的不同。临终之际,由看护的亲属喂含口钱(采用碎银片做成),然后用鸡一只,将嘴伸入死者口中“接气”,然后更衣,验尸入棺,入棺时为死者穿上新衣服,棺内垫白色的被子,枕头用麻布,在死者的双手中各放一个手指大的饭团和一根麻杆,此后,将棺木置堂屋正中或厦子上,一般要摆放2-3天,请毕摩(外地请)祭祀,念诵《指路经》、《供牲经》、《招魂经》、《制药经》等。守灵由正孝子女守。择日埋葬,出殡时,由长子背着篮子走在最前面,篮子内装有香、纸火、死者的用具等,孝子走在前面,举重队伍在孝子后,出殡时不绕棺,在出殡过程中,过桥时,在地上垫上毡子,长子面朝地背着过桥,路途较远需要休息时,棺材可直接放在地上,举重人休息喝酒。到了墓地后,在事先挖好的井内放上青松毛,在松毛上放一个纸人,纸人上面撒上米(撒成纸人状)和银子,将棺材放到井内,亲人背对棺材撒三把土后随即离开,最后垒土成坟。

亲属带鸡、羊、酒、肉等赴丧,死者入土为安后,亲属所送的鸡、羊、酒、肉等须吃完,吃不完的分份由亲属带走,死者家不再留有祭品。

彝族认为“死”是“功德圆满”或“摆脱苦难”,是去找自己的祖先或父母。彝语称死亡为“唏嘟”或“灭嘿”。

死者晚辈的“孝”于三年后清明节在死者坟前烧毁,称之为“脱孝”或“烧孝”。

 

本类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