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五顶山古称凤羽,从营盘山头到南景公路地段,四季云雾缭绕,多称“雾顶山”。以烧香寺为顶峰,依次到新村黑丫口、小营盘、梅子树、白石岩,山形如拳头,故名“五顶山”。这只拳头,虎虎生风。位于南华县南部,礼舍江畔南岸,国土面积90.8平方公,东北与红土坡隔江相望,东南与马街毗邻,西南与免街镇接壤,西及西北与大理州弥渡县牛街、德直乡毗邻。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30公里,海拔2059米,辖6个村民委员会,87个村民小组,152个自然村,乡党委下辖6个党总支,26个党支部。2022年末,总户数3505户人口10109人,其中:男5124人、女4986人,乡村人口8236人、城镇人口1873人。境内居住着汉、彝、回、白,傈僳,哈尼族,苗族,壮族等民族,其中:汉族5689人,彝族3448人,回族931人。
五顶山乡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悠久,是南华江迤片区教育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,是你们一家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。邀请忙碌工作的你卸下疲惫,来五顶山赴一场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,寻一份悠闲,享一处安逸。

旅游资源丰富
牛丛瓦谷苴美丽乡村一日游,观赏美丽民居,品尝回民风味。

山谷下的小山村

民居
小石坝一日游,饮水思源,追忆父辈“六五”大沟和“七六”水库建设的艰辛,品尝“小眼镜”农家饭菜;

“六五”大沟、“七六”水库
大羊槽白石崖一日游,欣赏大中山国家森林的浩瀚,领略白石崖的险、奇、秀,品尝马火塘火腿、蜂蜜、松子;

白石崖
礼舍江(鼠街)温泉开发,享受自然恩赐的沐浴等。

鼠街河畔
红色基因浓郁
历史上,五顶山是清朝末年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之一,也是《哀牢彝雄列传》的作者夏正寅的诞生地。解放战争时期滇西工委在凤文永区拉起了一个游击大队,建立了革命游击根据地,为全省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献。作为滇西革命游击根据地凤文永区纪念碑位于五顶山乡集镇,他是解放战争时期边纵八支队在此成立了革命游击根据地——凤文永区。2011年11月,中共南华县委、南华县人民政府在五顶乡政府驻地浇筑一柄直插大地的利剑,纪念“凤文永区”革命游击根据地。山崖上苍穹的腊梅枝倔强地伸向天空,青山斜阳,长林丰草,蓝天鸽哨,与幽兰为伍,在空谷里静静地屹立,“吾门如市,吾心如水”,超然物外的淡泊宁静,令人肃然起敬。“蓦然回首”看到这柄利刃,就能清晰地品读这段历史,理解了那许多为着理想奋斗的人生轨迹里原不曾清晰的涵义。

修缮后的滇西革命游击根据地凤文永区纪念碑
立体气候明显-海拔最高2660米、最低1120米,年平均降雨量950毫米左右,一山分四季、十里不同天,主要农作物以玉米、小麦为主,属全县烤烟、核桃、沃柑和畜牧业主产区。

云海

沃柑

背核桃的村民
集镇市场活跃
五顶山处于兔街、马街、红土坡和弥渡牛街的中心,是南景线和水弥线的交汇地、乡集镇布局合理道范,区位优势明显,平时小商品和农产品交易较为活跃。

农产品交易
民族团结共融
境内居住着汉、彝、回等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.7%,全乡回族入口约占全县回族总人口的一半,有7座清真寺、占全县的一半,属全县的“人口小乡”“民族大乡”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、共同繁荣发展。

渔坝塘

清真寺

饮食风味独特
畜禽养殖水平高,是全县黄牛干巴、腊鹅、土鸡的主产区,由于食材肉质好、加工工艺独特,五顶山阳麦艳艳、五顶山民族风味饮食在全县独树一帜,享誉全州。

火炕阳麦粑粑

干巴

牛肉凉片

五顶山腊鹅
撰稿:李国华
来源:五顶山乡